夏朝的中心究竟是在河南还是山西?这是困扰学术界数十年的悬案。随着二里头和东下冯两大遗址的发现,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们不断展开新的论证与争鸣,试图还原那段模糊的远古历史。
根据先秦文献记载,夏朝相关地名约有七十处,这些地名大多集中在两大区域: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盆地及周边地区,二是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。也正因为如此,1959年著名学者徐旭生才会将“夏墟”的寻找重点放在豫西一带。果然,在偃师二里头的考古发掘中,人们发现了大型宫殿遗址、等级森严的墓葬和成体系的礼器,这一发现被视作夏文化的重要佐证。
然而,二里头遗址虽被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都邑,但并没有直接出土能指向“夏都”的确凿证据。考古学家采取了一种“笨办法”:通过厘清商文化的发展脉络,再与二里头文化进行比对。结果表明,二里头文化早于先商文化,且二者在风貌上存在明显差异,因此学界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界定为夏代遗存。2019年,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落成,更加巩固了“夏都在伊洛”的主流观点。
展开剩余69%但问题随之而来。如果二里头真是夏桀的都城,那么商汤伐夏的进军路线便显得极不合理。史书记载商汤绕道而行,翻山渡河,从夏桀背后发起突袭,这与地理环境和二里头遗址的平原格局并不吻合。更重要的是,史料中的“鸣条之战”地点明确位于山西运城夏县,与晋南一带紧密相关。这意味着夏桀亡国前极可能并不在二里头,而是在晋南活动。
晋南的东下冯遗址因此进入了学界视野。20世纪70年代,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与二里头有相似器物风格的文化遗存,并命名为“东下冯文化”。关于其性质,学界分歧严重:有学者认为这是二里头文化的延伸与传播,代表夏人进入晋南的势力扩张;也有人认为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年代更早,反而是二里头继承了晋南的传统;还有观点坚持它是一个独立的区域文化,可能代表着夏朝的诸侯或地方国族。
这些不同的解释,决定了对夏朝核心区域的不同认知。如果夏人由晋南发端,再向豫西发展,那么夏桀兵败迁往晋南就是回到故地;若晋南只是边疆据点,那么夏桀的北逃就意味着仓皇外遁。值得注意的是,东下冯遗址的文化并非当地龙山文化自然演变的结果,而是明显受外来力量影响,这一特征让它更有可能是夏人在晋南的军事据点或后期盘踞地。
二里头与东下冯的消亡时间几乎同步,也很能说明问题。二里头没有发现明显的战争痕迹,更像是因偃师商城、郑州商城的崛起而逐渐式微;而东下冯却出土了不少二里岗早商文化遗存,显示出商人对这里曾有过强力干涉。这与文献中“鸣条之战”的记载相互印证:夏商之间的最终决战很可能发生在晋南,而不是洛阳盆地。
因此,综合考古与文献来看,二里头或许是夏朝中晚期的重要王都,但并非唯一中心;东下冯则极可能是夏人控制晋南的军事重地,甚至是夏桀最后的立足点。换句话说,夏朝的统治中心在历史上可能存在“多点并存”的局面,而晋南与河南的关系,或许正是夏代走向灭亡过程中的关键线索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下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